3月17日,“面朝黃河,詩意人生——林紅衛《半城月光半城河》新書分享會”在西北師范大學成功舉行。本次活動由西北師范大學中外寫作中心、蘭州一中、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新聞學院)、甘肅省當代文學研究會、蘭州交通大學文學院共同承辦。

作家、詩人、中學高級教師林紅衛,西北師范大學中外寫作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徐兆壽,蘭州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詩人張海明,散文家、蘭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金城》主編習習,評論家、蘭州交通大學文學院院長、甘肅省作協副主席唐翰存,書法家李貴明,蘭州交通大學文學院教授彭青,蘭州城市學院文史學院教授白曉霞,蘭州第一中學高級教師郭致順,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彭愷,以及西北師范大學70余師生共同參與了此次活動。活動由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外寫作中心副主任楊天豪主持。

活動開場,楊天豪對林紅衛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她的文學成就。他以女性作家與男性作家寫作風格的差異為切入點,指出男性作家文風往往灑脫豪放,而女性作家則更為敏感細膩。他稱此次活動是一場散文的盛宴,并邀請林紅衛分享她的寫作生活以及對文學、文學與生活關系的理解。
林紅衛向大家介紹了散文集《半城月光半城河》的創作背景,稱這部作品源于自己對文學與閱讀的熱愛,記錄了她近40年的生活點滴。她特別強調,即便職業生涯與個人愛好不能完全契合,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應放棄對熱愛之事的追求。
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林紅衛坦言文學是她人生的“另一個伴侶”。她早年就有寫日記的習慣,一直堅持記錄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這一習慣至今未改。她認為,自己的作品既深受黃河文化的滋養,也得益于向長輩和文友的學習。她的寫作素材源自大自然、社會生活、周邊事件以及人際交往,而對這些素材的運用離不開勤奮的思考與感悟。
徐兆壽從“文學的作用”與“文學的意義”兩個維度,深入剖析了林紅衛的散文集。他用“文學充滿人生”來概括林紅衛的創作,并從她的經歷與作品中解讀出文學的三大價值:其一,文學賦予林紅衛新的生命,讓她能夠以文字感染他人;其二,文學使她內心柔軟,塑造了她細膩的情感世界;其三,在當下是非觀念模糊的時代,文學成為指引真善美的力量,承載著人們的夢想,重塑著人們的心靈。

張海明表示,林紅衛的散文集令人深受觸動。他從書名入手,指出書中的情感與蘭州這座城市緊密相連,尤其是對黃河的書寫,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此外,這部散文集融合了愛、情、恩、思、事、史等多種情感,思緒豐富,情感飽滿,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洞察。

習習從散文的誠摯情感與獨特切入點兩方面進行分析。她認為,優秀散文的核心在于真摯的情感,而林紅衛的作品正是其豐富生活經驗的自然流露。此外,她指出每位讀者的閱讀感受各不相同,但林紅衛文筆樸素自然,感受力與捕捉力極為敏銳,這種特質與她的異鄉人身份密切相關。

唐翰存強調,林紅衛的作品是她四十多年生活經歷的結晶。他認為,優秀的寫作與生命是同構的,當寫作達到文學自覺時,便成為生命的延續。他鼓勵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寫作,注重“思考”與“書寫”的互動關系。作為教育工作者,林紅衛的寫作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她的散文真實無偽,充分展現了文學的力量。

李貴明從書法藝術家的視角,探討了文學與書法的異同。他指出,書法創作是與古人對話,內心往往充滿孤獨;而文學創作則是與身邊事物對話,精神飽滿且深刻。他認為林紅衛的文字情感豐富,直擊人心,展現了文學藝術駕馭能力。


彭青解讀了林紅衛的筆名,認為其筆名是她自我奮斗一生的寫照。她指出,林紅衛的寫作充滿對生活的熱愛,以文字抵抗世俗的平庸,令人深受鼓舞。彭青特別肯定了作品中細節描寫的價值,認為好的散文離不開對生活細節的精準捕捉。

白曉霞從地方文化、文人文脈與西部地域文化精神三個層面,分析了林紅衛作為女性作家構建出了獨特的知識闡釋體系。她認為,林紅衛的散文看似是游記,實則有個人的思考方向,并蘊含著女性特有的知性力量,潛力無限。此外,林紅衛的作品展現了“認清生活本質后依然熱愛生活”的力量,激勵讀者思考文學的美與意義。

郭致順認為,林紅衛的散文具有詩的氣質,文字細膩且情感真摯。尤其是對“挖洋芋”等生活細節的描寫,勾起了他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他表示,閱讀林紅衛的散文后,讓他深刻感觸到我們應真誠地了解自己,因為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整個世界。最后,他引用林紅衛散文集中的《也許來生我們不再相見》,引發了在場人員的強烈共鳴。

彭愷為彭金山代讀發言稿,彭金山從情感、選材等方面總結了林紅衛散文的四大特點:一是情感飽滿,能夠敏銳捕捉生活的感受;二是形散神不散,散亂的生活記錄圍繞主題有序串聯;三是選材廣泛,多層面反映生活風貌;四是林紅衛的散文受詩歌影響,呈現出現實與浪漫相結合的特點,詩的加入讓寫景摹物的文字靈動飛揚,寫人記事的文章更具韻味。

嘉賓發言環節結束后,同學們積極提問,林紅衛從多個寫作角度解答了大家的困惑。她強調,寫作需要用心觀察生活,通過反復練習將情感外化為行動,傳遞生活中的真善美。

最后,徐兆壽老師對本次分享會進行了總結。他高度評價了嘉賓與學生的發言,并提議學者和學生們將自己的作品帶入課堂,以聽取更多反饋。他還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踴躍參與寫作,并表示將會邀請更多作家與學生交流,激發大家的創作熱情。

- 2024-12-20【書評】全面呈現敦煌石窟研究脈絡
- 2024-12-11《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李興文: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新篇章
- 2024-12-11《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王嘉鑫:讀懂甘肅的一本好書
- 2024-12-11《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劉君:“玉如意”下八千年的甘肅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