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wǎng)記者 宋芳科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第133窟北魏小沙彌淡淡的微笑被譽為“東方微笑”享譽世界。

在麥積山腳下,有一座名叫南山泥舍的小院,主人何彥云傾心30余年研究復(fù)原麥積山雕塑,其中就有“東方微笑”的仿塑。作為甘肅省級泥塑傳承人,何彥云用匠心守護著麥積山,用一尊尊塑像把麥積山藝術(shù)傳承下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用這首詩形容何彥云的南山泥舍最合適不不過。在這里何彥云醉心于泥塑藝術(shù),將麥積山的靈氣收納到作品之中。

何彥云說,相對西北干燥氣候,麥積山石窟更加溫潤,石窟造像歷經(jīng)千年栩栩如生,顯示了高超的泥塑技術(shù)。對于后來人而言,想要解開千年密碼,就要從雕塑的泥巴開始。通過他們反復(fù)探索發(fā)現(xiàn),麥積山石窟雕塑添加料姜石、糯米、雞蛋清、麻、白斑土、紅斑土、毛沙等原料,從而適應(yīng)了溫潤的環(huán)境。他們仿真制作的小沙彌按照古法原料和工藝塑造,希望把小沙彌的“微笑”帶給所有人。

在麥積山石窟,“薄肉雕”和“影塑”也是雕塑技發(fā)瑰寶,必須有人去研究傳承。
何彥云說介紹,很多石窟,壁畫是壁畫,雕塑是雕塑,但是麥積山石窟雕塑和壁畫完美結(jié)合出現(xiàn)“薄肉雕”技巧。

所謂“薄肉雕”就是壁畫與雕塑結(jié)合,在佛像的裝飾部位和衣衫部位都是壁畫描繪,在佛像裸露的身體部位則用雕塑來塑造立體感。
“因為雕塑只有薄薄的五毫米,所以這項技藝被稱為‘薄肉雕’。”何彥云解釋“薄肉雕”的來歷,古人的匠心再一次體現(xiàn)。

在麥積山石窟,影塑技法同樣被人稱道,影塑就是雕塑的一面,嵌在墻里看不到,人物像是從墻壁上飛出來,靈動灑脫。
“你看這尊影塑脖子上有條明顯縫隙,打開里面有根竹簽連接,雕塑的頭其實是塑好之后安上去。”何彥云解釋麥積山石窟影塑玄機,這些雕塑在身體和頭部連接的時候用彩塑做了處理,但是千年之后脖子上的彩塑褪去,歷史的痕跡顯露了出來。

何彥云認(rèn)為,麥積山石窟先輩們開窟造像,影塑在黑暗空間不能精致發(fā)揮,所以工匠們把需要精細雕塑的頭部放在外面刻畫,然后再與窟內(nèi)的影塑身體結(jié)合。
而這些古人的技法也給了何彥云靈感,通過大量的模仿和試驗,何彥云在自己的雕塑作品中嫻熟應(yīng)用“薄肉雕”和“影塑”,將“東方雕塑館”的密碼展示給世人。

“麥積山是一座巨大的藝術(shù)寶庫,我徜徉在藝術(shù)的海洋,希望將泥塑工藝發(fā)揚光大,小院給予我靈感,也見證了我的成長歲月,未來我還將在小院里與麥積山對話,把千年石窟的沉淀化作藝術(shù)靈感。”何彥云如是說,遠離城市是為內(nèi)心清凈,更希望與麥積山作伴,用心守護“東方雕塑館”。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