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葉舒憲
黑河玉脈的發現,有助于改寫酒泉與整個河西走廊的歷史,從而刷新中原文明與西域的關系史,并改寫絲綢之路中國段的歷史,為中國玉文化史增添新篇章。
史前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
由于距今4000年的齊家文化西界在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地區,中原與西域的史前交通線索就理所當然地歸屬到活躍在河西走廊西段至新疆東部的四壩文化人群。
文學人類學團隊協同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中國甘肅網、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和酒泉市博物館等,于2024年7月舉行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考察,探索甘肅省酒泉市黑河玉脈資源及其與四壩文化玉器的關聯:發現我國西部最早開發的玉礦之一,年代上或早于之前發現的肅北馬鬃山玉礦和敦煌三危山旱峽玉礦。在玉門火燒溝遺址、酒泉干骨崖墓地等出土的四壩文化玉器群,表明酒泉本地玉文化約始于距今3800年前后,所用玉料以就地取材的透閃石玉為主。眾所周知,酒泉自古就有“玉酒泉”的美名,得名原因被今人歸結為墨色蛇紋石玉。但這只是次生和后起的說法,四壩文化人群對黑河玉脈的開發才是失傳3000多年的原生因素。
黑河又名弱水,當今的中國地圖上同時標注這兩個同義詞。據此反思《山海經》《穆天子傳》所記昆侖和西王母崇拜的兩個必要地理條件:玉山(群玉之山)和弱水(黑水);可推知先秦文獻中的昆侖,本特指華夏西部出產美玉的大山,到張騫通西域之后,才由漢武帝重新命名特指新疆于闐南山。從酒泉南山即祁連山中段高峰到于闐南山,構成原始昆侖與西漢新欽定昆侖的關聯。黑河玉脈的發現,有助于改寫酒泉與整個河西走廊的歷史,從而刷新中原文明與西域的關系史,并改寫絲綢之路中國段的歷史,為中國玉文化史增添新篇章,為西部大開發戰略下的文博、文創產業提供新的抓手和傳播亮點。
原始昆侖為祁連山
昆侖是華夏上古的神話宇宙山。司馬遷《史記》記載漢武帝以張騫使團第二次出使西域帶回長安的寶物——新疆于闐南山特產的玉石為標志物,命名于闐南山為昆侖。這是一次華夏王朝最高統治者欽定昆侖山事件,發生在西漢元鼎年間。問題是,在此以前的上古典籍中,早有昆侖的相關記載,那并非特指于闐南山。
如《山海經》有20次說到昆侖,6次說到玉山,6次記載弱水。特別是《大荒西經》記載的弱水之淵,是環繞昆侖的水,那里還有人面虎身神作為守護者,有頭戴玉勝標記的西王母大神。《西山經》講到頭戴玉勝的西王母,地點是昆侖以西1000里的玉山。《穆天子傳》將玉山寫作“群玉之山”,將弱水寫作“黑水”,二者同樣是昆侖和西王母所在的地理標志。穆王在那里遇到本地“攻玉者”:“天子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載玉萬只。”
從神話到史籍,漢代史書習慣將祁連山下河西走廊西段新設置的障塞一類建筑,命名為昆侖障、昆侖塞。如《后漢書·明帝紀》:“(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十一月,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昆侖塞,擊破白山虜于蒲類海上,遂人車師”。同書《西域傳》載:“今以酒泉屬國吏士二千余人集昆侖塞,先擊呼衍王,絕其根本,因發鄯善兵五千人脅車師后部”。唐李賢注云:“昆侖,山名,因以為塞,在今肅州酒泉縣西南。”這就明確指出酒泉南山也曾稱昆侖。
眾所周知,祁連山一名出自匈奴語,意為天山。在匈奴勢力尚未形成于河西的上古時代,祁連山本名為昆侖。如今學者對照先秦出土玉器的玉料,多有出自肅北馬鬃山玉礦者,可知河西走廊一帶的玉礦資源確實早早就東進輸入中原。漢人將障塞命名為昆侖塞,這是延續更早的語言習慣,表明先秦時代的昆侖觀,曾經是以祁連山脈為其地理原型。
有效區分原始昆侖和西漢欽定的新疆昆侖,并理解兩類昆侖觀出現的時間差,可以抽絲剝繭一般走出紛爭,避免無休止的辯駁。
第十七次玉帛之路考察
在我國所處的歐亞大陸東半的總格局中,酒泉恰好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西段。2024年7月21日至22日,考察組在黑河流域實地踏查,摸排當地透閃石玉料的分布情況及史前玉器的資源情況,取得突破性成果。依據考察的新發現,計劃在酒泉本地籌備專題文物展覽,題名為“弱水玉光——四壩文化玉器特展”。為2014年第四次玉帛之路考察簡報提出的理論命題——總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填補一處以往未知的產玉資源地,即黑河——弱水玉脈。黑河玉脈的存在,在歷史上沒有任何確鑿的文字記錄。不過《穆天子傳》畢竟留下沿著黑水到昆侖的說法,這就在茫然中透露出尋找玉石的蛛絲馬跡。
本次考察的新認識是:黑河玉脈,才是“玉酒泉”得名的初始要素。本地特產優質透閃石玉礦,儲藏數量尚未有評估,但其資源開發時間始于距今約3800年的四壩文化。這是迄今所知河西走廊最早得到開發的一個玉礦脈。隨著四壩文化的消亡,這個重要的地方性資源信息就被遺忘殆盡,沒有得到后起的古漢語文獻記錄,處于徹底失傳狀態。當地后來開發的玉種,是酒泉南山特產的頂著“祁連玉”之名的墨色蛇紋石玉,至今仍然用于生產夜光杯之類文旅產品。這只能是玉酒泉得名的后起要素。其年代比黑河玉脈在四壩文化時期的開發利用,至少晚兩千多年。
黑河玉脈,作為祁連山的余脈,自南向北,其河流向戈壁大漠中延伸,同時又與西面的馬鬃山玉礦脈遙相呼應。要為其劃出具體的地理坐標,便是位于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的中央偏北部位。對于中國玉文化史而言,黑河玉脈的當今探查結果,將具有出人預料的認識更新意義,能夠帶來巨大傳播效應,成為酒泉及河西走廊文化最深厚的一筆資源,為文旅開發和文創產品等帶來后續長期效應。
把控著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酒泉,具有史前東西文化交匯里程碑意義的獨特地理位置。相關科考發現和認識積累,可恢復失落三四千年的歷史真相。在黑河岸邊和古河道中的兩個地點采集、征集到史前玉器8件,玉料10多件。此外還有史前石器、陶器殘件。本次考察的主要收獲:酒泉不僅出產制作夜光杯的蛇紋石玉料,也同樣出產像和田玉那樣的優質透閃石玉。四壩文化史前玉斧,其光照效果堪比新疆的塔青玉種或墨碧玉種。其玉料不同于瑪納斯碧玉的特征是,玉質內結構中沒有黑點黑斑。而黑河玉中的墨玉籽料,從外觀看和新疆墨玉籽料幾乎沒有區別。
這是繼2014年第四次玉帛之路考察在馬銜山玉礦脈發現透閃石籽料之后,又一次發現產自新疆以外的透閃石籽料的存在。由此可知,四壩文化先民的玉器生產主要以采集黑河流域的水中和岸邊的籽料為玉料。這要比新疆和田玉籽料的開發時間更早。
酒泉市的玉石資源豐富,21世紀以來先后發現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寒窯子草場玉礦、敦煌旱峽玉礦,加上黑河玉脈的發現——不僅有透閃石玉的山料,還有山流水料和籽料。這三種樣態的玉料和新疆和田玉的樣態完全對應。由此推知:在漢武帝命名新疆昆侖山以前,先秦時代的昆侖,應是以這些史前產玉地點集中環繞著的山脈即祁連山為主。考古工作者和文物部門在瓜州、玉門、金塔等地發掘出或征集的四壩文化古玉器,目前還沒有得到系統研究。借助于對四壩文化玉器的全面展示和學術探討,深挖文化品牌背后鮮為人知的厚重歷史內涵,可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作出新貢獻。
- 2025-04-17【甘快看】海報|十四張“甘肅文物色卡” 一同感受頂級的“古人審美”
- 2025-04-17隴拍客|金塔:杏花枝頭鸚鵡鬧
- 2025-04-16梨園古韻·絲路傳香活動舉行 外籍留學生暢游什川古梨園
- 2025-04-16蘭州市國家安全主題公園正式開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