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古道今】
北宋時,有個叫吳時的人,曾出任華州鄭縣令。好讀書,有時名。他第一次參加應舉進士,就考取了學究出身;第二次應舉考試,就考中了進士甲科。可見,他的學問非同一般。《宋史·吳時傳》稱:“時敏于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曰:‘立地書櫥。’”意思是,吳時寫文章很敏捷,從來不打草稿,下筆就能寫成,京師國子監與太學兩個學府里的人把他看作“站在地上的書櫥”。
南朝時,有個叫陸澄的人,被后世稱為藏書家,行坐之間甚至吃飯之時也手不釋卷,自稱以讀書為業,時人有不明之事,皆求教于他。《南史·陸澄傳》:“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櫥也。’”意思是,陸澄被當時稱為博學的人,但讀《易》三年不理解其義,想寫《宋書》但最后還是沒有寫成。南齊名臣、文學家王儉開玩笑說:“陸先生,就是個書櫥啊。”
書櫥是放書的地方。言人之為“書櫥”,意思是肚子里裝著許多書,比喻一個人讀書萬卷,書本知識非常豐富,猶言“活字典”或“會行走的百科全書”。人有兩只腳,后人即以“兩腳書櫥”比喻博覽群書,知識豐富。但有一褒一貶兩重意思:褒者,指博學者;貶者,指書呆子。張岱《夜航船·序》:“學問之富,真是兩腳書櫥,而其無益于文理考校,與彼目不識丁之人無以異也。”
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賣弄學問,也不是為了裝點門面。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再多的知識也不會有什么實際用處;只有把讀書當成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活躍思想的途徑,學思結合,學以致用,才能最終化為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類于“光吃不消化”;學而不用,類于“光吃不長肉”。讀書而至于此,意義又在何處呢?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稱:披針葉野決明
分布:蘭州、天水、甘南、定西、臨夏、白銀、隴東、河西
簡介:披針葉野決明,多年生草本。花期5-7月,果期6-10月。全草藥用,有祛痰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為牧場有毒植物,家畜只在早春及晚秋至重霜后采食。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5-04-07水火無交 | 世上的貪官,大多是從占小便宜開始的
- 2025-04-07韋弦之戒 | 總是睡過頭的人,不能給自己定個鬧鈴嗎
- 2025-04-07過則勿憚改
- 2025-04-03邯鄲學步| 模仿不能只圖“好看”,借鑒不能只求“相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