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三資”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重慶市南川區紀委監委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懲治農村集體“三資”領域“蠅貪蟻腐”,織密織牢監督網,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動真碰硬強化懲治震懾。一是暢通渠道。構建“信、訪、網、電”舉報體系,發揮全區244名村(社區)廉情監督員“探頭”作用,在“廉情驛站”張貼舉報二維碼,實行“碼上監督”;梳理近年來通過監督檢查、審查調查、信訪、審計等發現的農村集體“三資”相關問題,實行拉網式排查,建立問題線索臺賬。二是整合力量。用好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發揮紀檢監察協作組作用,加強與農業農村、財政、公安、司法等部門信息共享、協作配合,形成整體“一盤棋”,破解監督檢查“人熟抹不開情面”等問題。三是聚焦重點。緊盯與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有關的職能部門和鎮街相關責任人、村(社區)“一把手”等重點人員;緊盯貪占挪用、截留私分、虛報套取、優親厚友等重點事;緊盯招投標、工程建設、房屋出租、經濟合同、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等重點環節,著力加強監督,將土地面積廣、經濟體量大、項目建設多、人員數量大的村(社區)列為重中之重,嚴查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問題。
完善機制扎緊制度籠子。一是健全風腐同查同治機制。壓實村級組織主體責任、鎮(街道)黨(工)委政府屬地責任、職能部門監管責任、紀委監委監督責任“四方責任”,用好聯動協同監督機制,做到“紀巡審財”等聯合作戰、貫通發力,實時盤點監督清單、問題清單、整改清單、問責清單,既查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方面的“四風”問題,又查不正之風背后的腐敗問題,做到風腐同查同治。二是推進數智監管機制。實行“互聯網+監督”,運用數字科技監管平臺,要求經逐層審核把關,錄入村(社區)資金、資產、資源等內容,實現家底“一網清”,對變動數據動態監控、重要事項重點監控,使整個管理過程可透視監督,做到線上與線下監管有機統一。三是完善權力公開機制。督促村級黨務、村務、財務等按要求公開,詳細公示村(社區)集體“三資”使用明細、資金狀況等內容,做到欄上公示與網上公示配套;加強大額資金使用、工程建設招投標等事項管控,推進陽光行權,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推動打造清廉村居。
深化教育筑牢思想堤壩。一是注重警示教育。通報曝光典型案例,選取查處的身邊典型案例制作警示專題片、編發懺悔警示材料,采取“組織旁聽庭審+參觀警示教育基地+聽取服刑人員現身說法+上好‘三資’警示教育課”等方式,分批分類組織涉農區級部門、鎮(街道)、村(社區)干部開展同級同類警示教育,引導筑牢拒腐防變“防火墻”。二是注重談心談話。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納入黨校培訓內容的同時,針對不同職位不同類別的干部開展談心談話,做到集體談話與個別談話有機結合,使其明白“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三是注重促改促治。推動相關職能部門,結合監督檢查、審查調查發現的制度建設薄弱點、權力運行風險點、監督管理空白點,著力開展以案促改促治,幫助村(社區)提升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使農村集體“三資”保值增值,推動惠民有感,真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如,建議鳴玉鎮中心社區發展“稻香漁歌、五彩花田”“三產融合”旅游綜合體,切實保障老百姓保底分紅、凈收益分紅、財政補助、利益聯結收益、務工收入5種增收渠道,農民平均年戶增加4000余元收入。
(錦繡 作者系重慶市南川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 2025-04-22新視野 |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
- 2025-04-22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監督檢查 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 2025-04-22高質量發展踐悟 | 推動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 2025-04-22廣安觀潮 | 持續增強基層干部群眾減負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