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者廉本,廉者行先。”意為儉樸乃廉潔之本源,廉潔為品行之前提。古往今來,廉則興、儉則固,貪則衰、奢則敗的箴言,始終警示后人。
奢生貪,儉生廉,儉乃為官之本色、為政之大德。縱觀歷史長河,“儉者廉本”這一明訓體現在無數仁人志士的著述與實踐當中。宋代范純仁“自為布衣至宰相,廉儉如一”,其“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警句,至今仍頗具啟示意義。儉者清心寡欲,不近肥甘、不羨浮華、不役于物,故而不求奢靡、不圖富貴、不為物欲所累,自然能養成克己奉公之德。反之,“凡不能儉于己者,必妄取于人”,若做不到清廉,沉溺奢靡,必墜入貪腐深淵。因而,儉是因、廉是果,儉是源、廉是流。若戒貪,必去奢;若守廉,必尚儉。
做不到“廉者行先”,面對利益時就穩不住心神,在誘惑面前就容易動搖信念,遭遇考驗時就容易失守底線。《周禮》提出考察官吏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皆以廉為本。宋代蘇軾曾作《六事廉為本賦》,認為“廉”是善良、能干、恭敬、正直、守法、明察等“六事”的根本。明代汪天賜有言:“為政者以正為本,以廉為先。”崇廉方行廉,行廉方長遠,長遠方成事,道出了廉潔的人生哲學。缺失清廉之志,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政德,即使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難以善終。因此,只有視“廉”為品行之先,不貪財、不營私、不受饋、不自欺,才能真正守住立身之大節、為政之根本,在人生路上走得穩、行得遠。
在百余年黨史的紅色基因中,儉與廉始終是鮮明的標識。方志敏經手百萬錢款,依然甘于清貧;“四有”書記谷文昌,一件舊大衣穿了幾十年,調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時,從東山帶到福州的全部家當,只有兩只皮箱、兩只木箱、兩甕咸菜、幾麻袋雜物;楊業功在一張由四個箱子拼成的床上,從結婚開始睡了三十幾年……這些共產黨人用行動詮釋:以儉修身、以儉興業、以儉助廉,方能初心不改、志向不移。黨員干部唯有把崇儉尚廉作為一種追求、一種行動自覺,才能保持思想上的樸實純粹、德行上的清正如水、操守上的知止有定,做到政治本色不變、優良傳統不丟、奮斗精神不減。
儉者不妄思、不妄求,自然能安貧樂道、清廉自持;廉者不妄取、不妄行,自然能身正影直、行穩致遠。黨員干部應當以儉修身、以儉助廉,堅持以廉為先、以廉守德,常懷“奢者狼藉儉者安”的清醒、恪守“廉者不求非其有”的自律,讓勤儉廉潔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作者 蔡鎮元)
- 2025-04-23開卷有益 | 不僅要好讀書,還要讀好書
- 2025-04-22東窗事發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2025-04-21妙處不傳 | 好多東西,非得用心去揣摩、去領悟不可
- 2025-04-18盲者得鏡 | 要人盡其才,就要用其所學、用其所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