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小事微”,出自《管子·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辨以根之。”意思是為政者的根本要務在于使民眾生活富足,必須深知禍福產生的根源,因為治國理政茲事體大,更加要謹慎處理小事,及時糾正錯誤行為。
慎,從心,真聲,《說文》云:“慎,謹也。”《爾雅》云:“慎,誠也。”《國語·周語》云:“慎,德之守也。”在古人看來,慎應是小心的狀態(tài),遇事莊重,切莫有失,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美德。微,《說文》云:“微,隱行也。”《廣雅》云:“微,小也。”本義為隱蔽,后延伸出精妙、秘密等義,如今主要指事物細小。
慎小事微是一種見微知著的能力。“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這并不是一種無端想象或是夸大其辭,而是善于從細節(jié)中捕捉事態(tài)發(fā)展的走向。天下事,成于細,細節(jié)做得不好,就如同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風,若是放任不管,終將化作勁猛彪悍的狂風。大禹曾下令禁酒并預言道:“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后世亡國的夏桀最終忘了教誨,“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箕子從紂王使用象牙筷子,認為其必定接著會配備犀牛角杯或玉杯,進而從中看到了國家的后續(xù)衰敗。微小不意味著不重要,許多嚴重的后果往往始于微小的開端,欲望的口子一開,便容易一發(fā)不可收拾,最終釀成大禍。因此,有智慧的人當從小事小節(jié)上筑牢防線。
慎小事微體現(xiàn)出的是對權力的敬畏之心。宋代詩人呂本中在《官箴》中寫道:“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這一理念影響深遠。一個慎字,彰顯的是慎重作風,凡事周密考慮、謹言慎行,并包含多重含義,如慎欲、慎初、慎言、慎行、慎獨、慎友等,更少不了慎小、慎微。共產黨人在慎小事微上涌現(xiàn)出了很多榜樣,焦裕祿不允許孩子看“白戲”,谷文昌不讓妻子買木制家具,他們深知權力來源于黨和人民,再小的事也必須公私分明,不占公家半點便宜。
慎小事微是治國理政應有的態(tài)度。對于黨員干部來說,日常工作中可能很少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更多的是瑣碎繁雜的小事,但事關群眾利益,小事并不小,小事也不能輕率行事。“拍腦門就決定”“信口開河畫大餅”要不得,最容易失信于民。而對群眾關心的小事,能夠做好扎實細致的調研,找準問題的關鍵癥結,謀定而后動,說的話言之有物、落地生根,對于這樣穩(wěn)重干練的黨員干部,群眾自然會豎大拇指。廖俊波抓工作“能在現(xiàn)場就不在會場”,常年奔忙在項目建設、園區(qū)開發(fā)、脫貧攻堅工作一線,黃文秀遍訪全村1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清晰地標注每一戶的致貧原因,與村“兩委”反復研究對策,終于找準了百坭村發(fā)展產業(yè)的路子……正是憑著深嚴細實的過硬作風,他們才做出了打基礎利長遠的扎實業(yè)績。“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點點滴滴的小事都辦到了群眾心坎上,群眾的幸福感就好似月下婆娑的竹影,頻頻向著清風點頭。
明者慎微,智者識幾。無論是守廉還是干事,都要堅定立場、端正言行,從眼前事、手中事做起,努力做實做細做深入,決不粗疏潦草、不矜細行。每一步走穩(wěn)了,就不愁到不了遠方。從源頭上每一朵浪花都清澈了,自然就有了奔流的浩蕩碧波。(華興橋)
- 2025-04-24時代專論 | 新時代反腐敗斗爭為黨贏得歷史主動
- 2025-04-24實踐與思考 | 為推進紀檢監(jiān)察工作“三化”建設貢獻審理之為
- 2025-04-24學習貫徹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精神 | 持續(xù)深化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 2025-04-24古浪:打好監(jiān)督組合拳 提升營商環(huán)境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