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者,萬世之本也”。基層治理重在群眾,能否為群眾辦好實事是考驗基層治理是否有成效的關鍵。
日前,在江西尋烏,長寧鎮老舊小區改造中,當地干部利用網絡平臺征集意見、逐戶上門走訪登記、召開座談會面對面聽取意見;在廣東東莞,洪梅鎮推動群眾成為“城市觀察員”,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細致觀察和快速捕捉城市管理問題,助力城市管理提質增效;在重慶萬州,香爐山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居民公約》等一系列關系社區發展與居民生活的重要制度,居民參與熱情高漲。
辦好群眾的事,關鍵要讓群眾參與。所謂“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千家萬戶切身利益,如果政府大包大攬,不顧需求大干蠻上,必然會招致群眾反對。反之,發動居民全程參與,通過民主協商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事情才能真正辦好。須知,群眾從來不是政策執行的被動對象,而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主體力量。
辦好群眾的事,要常懷公仆之心。這是由黨的根本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服務”鐫刻在旗幟上,群眾路線是永葆生命力的基因密碼。黨員干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權為民所賦,利必為民所謀。歷史反復證明,贏得民心需要點滴積累,失去民心只在旦夕之間。唯有時時刻刻“以百姓心為心”,才能讓每項決策經得起“群眾需要什么”的叩問,擔得起“我是人民的勤務員”的承諾。
辦好群眾的事,還要有務實作風。有些地方辦事出現“干部忙兩頭、群眾不買賬”現象,根子還是在作風。有的干部坐在辦公室“想當然”作決策,把“我認為”當成“群眾想”;有的為了追求所謂政績,盲目舉債鋪攤子、上項目,造成財政資金損失;有的辦事虎頭蛇尾,開工時熱熱鬧鬧,遇到難題就停滯不前。這些行為,群眾看在眼里,自然難以認可。說到底,是沒把群眾真正放在心上,沒有以務實作風抓好落實。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從用水到修路,從托育到養老,樁樁件件都是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這些事項雖不一定是高樓廣廈、大道通衢,卻能溫暖群眾心房。廣大黨員干部應當“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付諸行動、真抓實干,用實干把群眾的美好向往轉化為幸福實景。(吳曉夢)
- 2025-04-25香山趕考鑄初心
- 2025-04-25廣安觀潮 | 在推動作風建設上再深化
- 2025-04-25慎小事微
- 2025-04-25駐中央社會工作部紀檢監察組聚焦突出問題深化系統治理 縱深推進全國性協會商會全面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