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4月13日訊 為進一步促進博物館學術研究交流創新,激發博物館發展活力,持續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陜西咸陽博物院于4月13日下午3點舉辦第二期“咸博大講堂”專題講座,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一級作家馮玉雷作了題為《“玄玉時代”概念的提出與渭河流域玉文化產業創意發展》的學術報告。咸陽博物院院長馬社強主持講座。

馮玉雷首先簡單介紹玉文化發生、發展的特點及在華夏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結合多年來系列玉文化考察、研究成果,介紹葉舒憲教授提出的“玄玉時代”概念及其與甘肅中部、西部透閃石玉料開發利用的關系,進而提出渭河流域玉文化產業創意發展的宏大構想。
中華文明起源與西部玉石資源持續向中原運輸密切相聯。史前中原玉文化興盛于龍山文化時代,距今4000多年;史前西北地區玉文化興盛于齊家文化時代,距今也是4000年前后。在龍山文化玉器和齊家文化玉器中都有一種采用深色的蛇紋石玉料者,《山海經》中稱作“玄玉”。咸陽博物院收藏1957年陜西省文管會采集到的石斧石鉞31件,限于當時認識水平,未能辨識出其中的玉禮器。2021年2月,葉舒憲教授率領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專家團隊對咸陽博物院藏31件原定名為石斧、石鉞的文物進行重新辨識和研究,初步判斷尹家村遺址年代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至廟底溝類型之間,距今約6000至5300年。18件玉器中,墨色、墨綠和綠色蛇紋石玉斧鉞多達15件。葉舒憲教授認為中原地區玉文化起源的第一個時代是以“玄玉時代”為基本特色,其肇始時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期上限,即距今5500年,下限暫定在龍山文化晚期,即距今4000年。無獨有偶,2021年4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在河南澠池觀摩一件略殘的玉環,認為是典型紅山文化玉器制作風格。另外還有擺放在一起、工藝先進的精美“鐲子”與紅山文化時期玉鐲極為相似,凌家灘、良渚也有類似玉器。


這些再發現對重新認識仰韶文化意義重大。2021年5月22日,咸陽博物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共同籌辦的《仰韶玉韻文物展》在咸陽博物院隆重開幕,展出的18件玉石鉞是目前國內發現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體量最大、規格最高的玉禮器群組,其中長達26厘米的蛇紋石玉鉞可謂迄今所見仰韶文化時期玉鉞之冠。“紀念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玄玉時代’高端論壇”也同時舉辦。

張天恩在2022年《中原文化研究》第1期發表《仰韶文化玄玉的認定及意義》,肯定了“玄玉時代”的學術意義:“玄玉之名見于先秦文獻,隨著考古發現和相關傳統文化考察活動的收獲,可以確認以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史家類型所出的墨綠或黑色的蛇紋巖為主,及透閃石類工具類玉器,應是仰韶玄玉之始。玄玉在廟底溝類型時期有所發展,在其晚段已出現彰顯身份的玄玉斧、鉞,及裝飾用器,進入繁盛時期。受玉料資源限制和文化傳統觀念影響,仰韶玄玉形成了種類少、色深黑和形簡素等特征,并影響到后來龍山時期石峁、陶寺及齊家等文化的玉器審美取向和制作工藝,以及夏代核心玉禮器牙璋(或玄圭)的材質選擇。”
渭河源地區的地方玉料順著渭河向東傳播的過程始于仰韶文化時期。隨后,西玉東輸運動催生出類似多米諾現象,即從武山鴛鴦玉蛇紋石玉料到馬銜山、三危山、馬鬃山透閃石玉料,最后到新疆昆侖山透閃石玉料的依次派生,將中原文明與西域地區牢牢地聯系為一個文化共同體。

渭河從夸父逐日神話及大禹治水傳說開始,大禹卓著功績是治理滔天洪水和劃定中國版圖,渭河是他建功立業的重要基地,也可以說是孕育夏朝的重要地域。西玉東輸中的第一次浪潮“玄玉時代”主要以渭河及其支流為支撐,對齊家玉文化的形成與興盛起到重要作用,齊家文化玉禮器體系為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權建構奠定了文化認同的基石。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通過渭河玉文化把甘肅、陜西、河南聯合起來,創建渭河流域玉文化產業創意發展基地或考古遺址公園群,必將在傳承博大精深玉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建中國話語權、增強文化自信和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 2023-04-07甘肅省農業農村供水保障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 2023-04-06甘肅省2023年農村水利惠民工程項目有九成完成初設批復
- 2023-04-062023年甘肅計劃投資27億元興水利保民生
- 2023-03-29甘肅黃羊抽水蓄能項目開工活動在武威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