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張繼 像百合一樣躬身田壟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燕茹
百合的生長周期漫長而復雜,從萌芽到成為商品百合需要歷經6至9年的光陰,其間,必須持續吸收充足的水分、陽光和養分,方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這一過程恰如西北師范大學張繼研究員的科研探索之旅——在40余年的漫長歲月里默默耕耘,經歷無數艱辛與挑戰,最終收獲累累碩果。
4月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辦公室,映照在一張專注而自信的面龐上——這是初見張繼時的第一印象。她笑容爽朗,熱情大方,言語間透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堅定與激情。
這份堅定從何而來?
“從西北師范大學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起步,起初跟隨導師參與國家一級新藥——氫溴酸高烏甲素的資源調研,漫長的野外采樣經歷成了最深刻的歷練:單一的餐食、簡陋的住房、艱苦的采樣環境……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我真正了解到科研的意義。”至今,張繼對自己初涉科研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正是在野外采樣的過程中,導師和同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了我,讓我逐漸領悟到了科研的本質。”張繼說,大自然饋贈給人類豐富的資源,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去開發出更多對人類有用的東西。
從跟隨導師開展氫溴酸高烏甲素的后期研發和臨床試驗,到自己帶領團隊從葡萄渣中研制出具有降血脂功效的“降脂靈”,再到向企業提供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支撐企業轉型升級,實現特色農產品的高值利用……多年來,張繼和團隊扎根西北,聚焦農業科學研究和應用新技術推廣,為特色農業產業和現代食品工業發展作出了積極創新探索。
張繼和團隊系統揭示了蘭州百合、高烏頭等多種植物中多糖、生物堿等活性成分構效關系,闡明特色果蔬種植、鮮儲、加工等品質變化規律;構建油橄欖等高原特色油料全產業鏈多元化開發理論與關鍵技術體系,開辟油料資源畜禽應用新維度,提升畜禽產品品質;研發尾菜、秸稈、樹枝等農林廢棄物生態重構和高值利用關鍵技術30余項,研發固沙種草劑、植物生長劑等農用新材料20余種,推廣種植棉花、玉米、果蔬、牧草等200多萬畝,推動形成寒旱區農沙產業可持續發展新業態;開發生產食用油脂、綠色防控和營養保健系列功能產品上百種,使農林產品蛻變為大健康產品,培育出油橄欖、亞麻等重要富民產業……
一直以來,張繼緊跟世界食品工業發展潮流,帶領團隊著力開展“數字技術+醫療健康+康養農業”等新業態新領域研究,系統研究開發食品的綠色、高值化生產關鍵技術,促進現代食品產業發展,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產業鏈水平,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助力甘肅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張繼深知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她始終站在學科前沿,不斷探索未知領域,為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要把從前輩科學家身上汲取到的奮進精神傳承給我的學生,讓更多的青年學生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張繼告訴記者。
從教40多年,張繼不忘初心,以身作則,為科研事業培養了一批批杰出人才,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她先后創建西北師范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甘肅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特色農產品高值化利用工程實驗室等科學研究平臺,組建了一支扎根西北、勤勞奮進的創新人才團隊。
張繼本人先后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第四屆巾幗發明家創新獎、全國第四屆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中國沙產業十大先進人物”、甘肅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初涉科研,如攀險峰,每一步都浸染汗水與迷茫;回首來路,卻見繁花滿徑,碩果垂枝,方知跋涉的意義。
“科研不僅僅是職業,更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探索遠征。于我而言,每一個項目成果、每一位學生,都如同我的孩子,我愿傾盡心血,用心培育。”張繼表示。
- 2025-04-09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農民”教授孫萬倉:油菜北上 一路花開
- 2025-04-02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扎根基層 踐行青年使命擔當——記安寧區青年團干部強鼎坤
- 2025-04-02【隴人相201期】陳明富:在遼闊西部大地書寫青春答卷
- 2025-03-25把青春書寫在西部的大地上——記蘭州市第十七中學一級教師劉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