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5月14日訊 (本網記者 張蘭琴)被稱為中國文字演變“活化石”的爨(cuàn)體字,作為中國古代稀有字體和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的特殊地位而備受推崇。甘肅本土詩人、書法名家張平生最新創作的《陌上花開——二爨堂吟稿》和《二爨堂詩詞隸書集》以活化了“二爨”在當代的創作形態著稱,于14日上午在蘭州西北書城舉行的新書推介會上,被眾多文化藝術名家予以高度贊譽。

這兩本著作現已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陌上花開——二爨堂吟稿》收錄了張平生近年創作的各類詩詞、楹聯700余首,詩詞題材廣泛,語言瑰麗;《二爨堂詩詞隸書集》收錄了張平生以隸體書寫的原創詩詞164首。兩本書的整體設計風格、書法作品格調、自作詩詞的水平,都達到了一個高度,堪稱“雙璧”合一。

一個生僻字,兩塊絕世碑。爨體作為我國魏晉時期流行的書體,是隸書向楷書轉變的過渡書體。魏晉時期,當時對于書體的保留一般還止于碑文,但因曹操和后來的司馬炎實行“禁碑令”,爨體從此神秘失傳。直到清代乾隆年間,云南曲靖出土了《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世稱“二爨”,成為現今僅存的爨體字碑刻和爨體字來源。

張平生從小就癡迷臨帖習字,在甘肅書壇以“二爨”見長。正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甘肅省書協名譽主席翟萬益所說,他充分發揮“二爨”優勢,上溯漢碑簡牘,把三者的風格重新優化組合,生發出新的系列,所做的實踐性探索,理應得到贊賞。他是真正實現“我筆寫我文”的為數不多的“藝文兼備”型書法家。

書法藝術界普遍認為,以漢魏六朝碑版奠定書法之基,并在“二爨”的取法上帶來了結體和筆法的飛躍變化,張平生寫出了自己的精神風貌,活化了“二爨”在當代的創作形態,他的階段性成果,也成為隴派書法當代的靚麗建樹。
附:作者簡介
張平生,別署二爨堂。中國書協會員,甘肅省書協第三屆理事、第四屆隸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甘肅書法院院聘書法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甘肅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黃河詩社社長,《黃河詩陣》主編。著有《張平生書法作品選》《陌上花開——二爨堂吟稿》《二爨堂詩詞隸書集》等。
- 2023-05-17甘肅館藏文溯閣《四庫全書》首次原大原樣精選影印出版發行
- 2023-05-17金庸訴江南案二審改判: 認定被告侵犯著作權
- 2023-05-17廣東青年畫家出書揭秘北宋名畫《聽琴圖》技法
- 2023-05-17古籍修復師讓《永樂大典》“湖”字冊重出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