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廣西植物志》第三至六卷。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供圖
日前,“《廣西植物志》(第三至六卷)編研”項目榮獲2022年度廣西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廣西植物研究所)主持完成。
廣西植物研究所以開展植物分類研究工作起家。1981年,由廣西植物研究所牽頭的《廣西植物志》編研工作正式開始。1991年3月,《廣西植物志》第一卷正式出版。該卷收載了裸子植物(按鄭萬均系統)和被子植物的木蘭科到桃金娘科(按哈欽松系統),共84科353屬1521種(含種下等級),繪制圖版356幅,含982種,占收載種類總數的64.6%。這一成果榮獲1994年度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又經過10余年協力編研,《廣西植物志》第二卷于2005年正式出版。該卷收載被子植物的野牡丹科至蕁麻科,共38科338屬1556種(含種下等級),繪制圖版358幅,含861種,占全卷收載種類總數的55.3%。這一成果榮獲2008年度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圖為《廣西植物志》第一至六卷(全)。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供圖
此后,為加快《廣西植物志》編研步伐,廣西植物研究所加強了野外調查采集工作,并與國內各大標本館同步開展植物標本數字化建設,系統梳理了物種多樣性最新資料,于2010年完成了《廣西植物名錄》的編研出版。在此基礎上,又分別于2011年、2013年、2016年和2017年相繼完成了《廣西植物志》第三卷、第六卷、第五卷和第四卷的編研出版。至此,先后聯合廣西區內外28家單位的101位研究人員和43位繪圖人員共同參與,歷經36年,共計6卷1千多萬字的《廣西植物志》全部完成編研出版。
《廣西植物志》首次系統完成廣西植物的物種編目,收載了信息最為系統和完備的廣西植物種類;編寫方法突破同類志書的傳統模式,檢索表和特征集要緊密配合,編研體例有著明顯創新;物種編排的系統性強,便于讀者檢索相關分類群;物種的分布、生境和經濟用途等與廣西實際相結合,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廣西植物志》科學回答了廣西大地“有啥植物”“生長在哪里”“長什么樣并如何區分它們”以及“如何利用”等有關廣西植物資源研究、保護和持續利用的最基本問題,是首次全面、系統描述廣西植物多樣性的大型志書。
《廣西植物志》不僅是廣西及中國南方生物資源數據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樣性編目和制定保護措施的最根本依據,為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國土整治、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發展規劃、農林綜合發展、輕工、醫藥等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更是生命學科及其它相關學科的重要基礎。(張廣權)
- 2023-06-09中國文學讀者遍五洲
- 2023-06-09讀《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在生肖故事里感知中華文明
- 2023-06-09讀孟繁華文學評論集《散文的氣質》:體察生活與審美觀情
- 2023-06-09讀王鳴丹科幻小說《靜默深空》:尋找靈魂的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