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藏書于民”,讓舊書煥發新生命
作為公共圖書館,一方面根據購書計劃幾乎每年都要添置新書,可另一方面,自身館藏空間畢竟有限。如何妥善處置下架圖書?對此,有的圖書館再建專門的藏書庫,有的則是租借庫房存放舊書。如此,既增加自身日常運營上的經濟負擔,又未免帶來“藏與用”的矛盾與難題。
常言說:“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據悉,近年來,湖南圖書館另辟蹊徑,謀劃“藏書于民”項目,將年代稍久已調整至儲備書庫,但外觀完好且具有閱讀價值的圖書向符合條件的社會機構開放,面向民眾提供閱覽服務,實現儲備圖書的再利用。
數據顯示,當前,湖南圖書館與企事業單位、機關、社區、學校等合作,已建立藏書點36家,累計調撥圖書13萬余冊,服務人數近34萬。“藏書于民”活動的開展,既有效緩解了圖書館的藏書壓力,也借此豐富了鄉村及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的藏書量,從而較好實現了閱讀陣地的延伸,使更多人因之獲益。
目前大抵來看,全國有不少圖書館與湖南圖書館當初一樣,面臨著館藏資源的增加與有限的館舍空間之間的矛盾,面臨著館藏資源的閑置與社會公眾不斷增長的閱讀需求之間的矛盾。如何有效調解這些矛盾?因地制宜“藏書于民”之舉不妨一試。
事實上,湖南圖書館不只“藏書于民”,還根據需要適時配套完善相關設施,積極跟進相應服務。比如,在保障紙質文獻閱讀需求的基礎上,為藏書點配備數字資源閱讀機,并提供基于移動端的免費數字閱讀服務。再比如,在各藏書點組織開展信息素養、資源推廣、閱讀分享等多元化服務,漸進式打造集學習交流、文化活動、志愿服務等于一體的新型文化閱讀空間,等等,從而讓文化閱讀服務不僅有亮度,而且有溫度、有力度。
眾所周知,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補齊文化發展短板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但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就推進全民閱讀來說,讓更多人由“想”讀書到“享”讀書,也還面臨一定掣肘,這種情況下,各地圖書館應該想方設法、主動作為。如果圖書館在主動作為過程中,既能以創新方式更好地滿足大眾閱讀訴求,同時又能借機化解自身經營當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實現一舉多得,無疑善莫大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湖南圖書館攜手當地各方力量,有意識推動“藏書于民”,近距離提供貼心服務,某種程度上講,正是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生動實踐。
“藏書于民”就是藏智于民,也必將推進藏富于民。希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自覺對標政策要求,立足自身職能與社會之需,善作善為,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以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 2025-01-23老年閱讀,不僅僅是變大字號
- 2025-01-15中華書局講述“三全本”前世今生
- 2025-01-15“把心交給讀者”,巴金有情有義的文學承諾
- 2025-01-15展現人性的光華與亮色——讀長篇小說《愛情永遠是年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