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星耀中國:我們的量子科學衛星》——解碼閃耀太空的“中國星”(序與跋)

《星耀中國:我們的量子科學衛星》:印娟等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早在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就被載入史書《春秋》,而莫高窟藏經洞經卷中的敦煌星圖,更是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圖之一。“冥昭瞢暗,誰能極之”,大約2300年前,詩人屈原用長詩《天問》向浩瀚無垠的星空發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自然和宇宙空間不懈的探索精神。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上天。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人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進入21世紀,我國載人航天、北斗、探月等重大工程相繼實施。在通信衛星領域,“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首發星成功定點,帶動我國大型衛星公用平臺升級換代,中國衛星研制能力跨越式提升。在遙感衛星領域,“高分”系列衛星相繼發射,推動我國遙感衛星空間分辨率邁進亞米級時代。在導航衛星領域,多顆北斗衛星交相輝映,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組網完成,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近年來,“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太極一號”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羲和號”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等“科學新星”冉冉升起、閃耀太空,在科學家們研究宇宙、探索自然的秘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們正在推動遙感、通信、北斗導航應用產業化,開發面向大眾消費的新型信息消費產品與服務,豐富應用場景,提升大眾生產生活品質,推動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因此,了解衛星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價值,了解衛星是如何影響并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對于生活在“大航天時代”的人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獨立研制人造衛星,是一個國家科學水平和工程水平的集中體現,需要極強的基礎工業體系,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接力奮進。為提高社會大眾的科學素養,拓展青少年的科技視野和知識儲備,為國家建設培養未來科技人才,我們特別邀請業內權威的作者團隊,策劃了“國之重器”叢書的“星耀中國”系列。這個系列將帶領讀者走近風云氣象衛星、嫦娥探月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衛星項目,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講述衛星背后的精彩故事,展示科技工作者的奮斗成果。
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科技愛好者和青少年讀者,從中國衛星創新發展的故事中受到啟發,追隨現代前沿科技的腳步,步入科學殿堂,成為下一代科技棟梁之材。我們更希望本系列科普圖書能帶領大家探索浩瀚宇宙,服務國家發展,增進人類福祉。
(此文為《星耀中國:我們的量子科學衛星》一書序言,本版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 2025-02-05茶與飯的世情之美——評胡竹峰散文集《茶飯引》
- 2025-01-23馮驥才《過年書》火熱出爐
- 2025-01-10紅色出版的珍貴見證
- 2025-01-03【2024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干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