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歲立志到48歲,這30余年中,左宗棠經歷了很多次人生低谷:三次落榜、結不起婚、父母相繼去世、家道中落、倒插門被嘲笑、恩師托孤、遭遇洪災、家徒四壁、隱居深山。在平均壽命低下的清朝,左宗棠48歲還一事無成,很多人都認為此人的人生毫無希望。可也正是厚積薄發,讓他在48歲后一鳴驚人。一路“火箭式”晉升,他成為了名垂青史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近期,王開林著作《功名訣:左宗棠鏡像》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全套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卷聚焦“定東南、征西北、收復新疆”的功績,看左公如何跳出功利心態,用大視野冷靜籌劃,建不世奇功。下卷聚焦“勤耕讀、重養志、結交名士”,看左公如何拋卻得失之心,以大氣魄力挽狂瀾,獲世人景仰。

左宗棠雕像。通訊員 攝
2025年開春,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了我的新書《功名訣:左宗棠鏡像》(上下卷)。相比以往出書之后即怡然翻篇,這回我竟有些意猶未盡,總覺得應該將余緒再梳理一番,額外地補充幾行文字,講講本書的寫作過程和其主旨。
一
這些年,我寫過不少書,然而說到三易其稿,《功名訣:左宗棠鏡像》絕對要算頭一遭。2018年歲末構思,2019年夏天開始動筆,2021年春天初稿殺青,隨后便是長達兩年半的冷處理。2023年秋,我順勢而為,重啟項目,對整部書稿作了大修大動,比如上卷原名“功可強成”,我將它改名為“非常功”,下卷原名“名不虛立”,我將它改名為“非常名”。在強提文氣和穩接地氣之間,我果斷地選擇了穩接地氣,將一些晦澀的引文譯成白話文,為讀者掃清閱讀障礙。這么做也可能費力不討好,畢竟有些讀者更樂意看到引文的原貌。此外,我還考慮應該如何描述左宗棠生命中的最后三年,那種英雄遲暮的蒼涼感,相比他萬里封侯、晉升東閣大學士時的快意,落差已經遠超三千丈,他用湘陰方言由衷地感嘆“燒洗臉水也饤鍋”,此語所透露的信息量可真不小。實際情形就是這樣,世間的英雄豪杰,有輝煌,也有落寞,順境一過,逆境便來。2024年,一個新的契機激勵我第三次動工,吸納資深學者、專家和編輯團隊所提供的中肯建議,對書稿做點位明確的“微創手術”,至此某些暗藏在盲區的癥結便迎刃而解,再無殘留。
從構思、撰稿、殺青、再增刪、反復修訂到最終出書,五年間,我不斷嘗試怎樣解鎖,如何過關,應該說,一部書稿真要脫胎換骨,這個過程非常考驗作者的耐心和韌勁,但為了寫好真性情、大氣魄的左宗棠,我的全程歷練都是值得的。
日前,一位知曉全情的老朋友對《功名訣:左宗棠鏡像》的面世深有感觸,發來微信:“說不定眼下才是這本書上架的合適時機,左宗棠逝世一百四十周年,值得紀念!”

《功名訣:左宗棠鏡像》。
二
左宗棠是中國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民族英雄,值得大書特書的方面相當多。從構思伊始,本書的主題就聚焦于他的功和名,兼及他在不同時期對功和名發表的高見。因此我將上卷確定為“非常功”,將下卷確定為“非常名”,將他對功名發表的諸多高見分置于各章結尾,并用專篇解析,左公的這些高見便是值得讀者分享的“訣”。“功”和“名”,一目了然,何謂“非常”?可以將它理解為超乎想象,非同尋常,有別于世俗功利主義固有的衡量標準,“非常功”即百代奇功,“非常名”即千秋美名。
“功名訣”的亮點既在“功名”,也在“訣”。
左宗棠以非凡的功名著稱于生前身后,其主體輪廓、脈絡走向、表現特征,早已被前人和今人的傳記、小說通體掃描過無數遍,但他畢生體悟功名,提煉了諸多心法。這些高明的見解和關鍵的訣竅究竟能夠給人什么啟迪,可以提供哪些教益?眾多傳記、小說的作者卻語焉不詳,并未專心尋繹過這方面的來龍去脈。本書專做針對性的發蹤,徑直從其言行事跡探本溯源,務必找到左公說話的依據和行事的宗旨,額外提供其豪杰人格的氛圍和英雄情緒的價值,以促成閱讀時的磁吸效應,令趣味不至于輕易走失。
書名未直取“左宗棠傳”,而迂取“左宗棠鏡像”,又有什么講究呢?本書的用意并非單純為左宗棠樹碑立傳,描述的也并非他始末連貫的一生,攝取的只是他的主體影像,但要求呈現其風貌、言語、處事、待人等各方面的表現時,全程采用高像素、高清晰度。打個比方,本書并非一部以情節為主要線索而緊密串聯的長劇,而是由一組圍繞主題展開故事的小視頻默契合成的系列短片,上卷的主題是“非常功”,下卷的主題是“非常名”,它們互為表里,雙劍合璧。
有了“非常功”和“非常名”這兩條金線串聯,左宗棠的故事便如滿盤珍珠,悉數歸位,各得其所。在不同時期,他對功名發表的高見也因為細節本身的強力支撐和作者解讀的如影隨形而不顯空泛游離,能夠穩穩地錨定于上下卷總共十八章的每一章。
三
從古至今,不少人渴求“出名要趁早”,不少人盼望“大器能晚成”。左宗棠一人就將二者占齊了。年輕時,他只有舉人的功名、“贅婿”的身份、塾師的職業,人到中年,他也只是湖南巡撫衙門的師爺,但這些并不妨礙他名動九州,長輩、同輩均對他推崇備至,業師賀熙齡稱許他:“開口能談天下事,讀書深抱古人情。”朋友胡林翼獎譽他:“其體察人情,通曉治略,當為近日楚材第一。”同鄉郭嵩燾向咸豐皇帝推薦他:“左宗棠才盡大,無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就算他犯了大案,驚動了朝廷,翰林學士潘祖蔭也急上奏章解救他,申辯道:“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左宗棠出名很早,名氣極大,其準備期卻超長。他練勇帶兵、馳援江西時,已經四十八歲;他收復新疆、封侯拜相時,已經年近古稀。這般大器晚成,就連其政壇宿敵李鴻章也不免口舌泛酸,稱之為“破天荒相公”。
論名業,左宗棠與曾國藩齊肩;論功業,左宗棠堪稱晚清第一人。可貴的是,他對功和名有著非凡的認知和感悟,比如“士貴自立,不茍于旦夕之圖者,必不較一時之顯晦”,又比如“身入仕途,即宜立定主意,毀譽聽之人,升沉付之命”,無論是對于務實的功利主義者,還是對于務虛的理想主義者,其高見均具有糾偏矯正的指導意義。
左宗棠既是英雄,也是豪杰。他如同一個未獲完解的謎團,令人百思而千尋。我希望讀者在我的書里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尊若即若離的神。左宗棠愛吹牛是一絕,愛罵人也是一絕。他霸氣側漏,不免得罪至交良友;他性格直爽,容易觸犯官場忌諱……就是這般真性情的左宗棠,勇則橫沖直撞,“雖千萬人吾往矣”;智則慮周藻密,無懈可擊。在鐵血交飛的晚清亂世里,他逆風翻鐵盤,順勢造奇局,一度旋乾轉坤,干成了轟轟烈烈的偉業,英名彪炳史冊。
四
誠然,正史粗枝大條,可提供龍骨;野史稗鈔細節生動,可萃取精華;同時代人的文集較為正路,可尋繹線索;友人和熟人的書信、日記、年譜較為確鑿,可提供佐證;后人的傳記、小說,縱有絕妙點染,也不敢輕易采信。這是我素來的寫作原則,本書體現得尤為充分。
總之,我寫《功名訣:左宗棠鏡像》,務求立言有根,立論有據,既不鑿空,也不妄斷,更不會過度放大某個點或過分渲染某個面。書已經面世,但愿左公的在天之靈有知,會倍感欣慰。一本還原其功名本色的書,一本解析其功名高見的書,乃是這個成功學依然盛行的時代急切需要的良藥。
- 2025-04-09《種子的隱秘之美》:在微距鏡頭下,播種希望與驚奇
- 2025-04-072025年中國消費趨勢關注點在哪?關于“擴大內需”專家怎么說?
- 2025-04-07【甘版圖書】 意遠方知天地寬
- 2025-04-07他用童話贏得了未來,并且還將繼續贏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