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芳 賴 睿
涼州,即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是古代絲綢之路重鎮,也是河西走廊上多民族、多元文化匯集的歷史文化名城。公元1247年,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與蒙古汗國皇子闊端在這里進行了一場歷史影響深遠的會盟,史稱“涼州會盟”,揭開了民族團結融合的新篇章。
202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日前,一支由北京大學黨委統戰部帶領的訪學團來到武威市。師生們匯聚在河西走廊,探尋涼州會盟之路,于歷史文化遺跡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多元交融與璀璨光華。

訪學團在參觀武威市博物館。主辦方供圖
春日的佛塔金頂在湛藍的天空下熠熠生輝。在涼州會盟紀念館,一幅幅生動的畫卷、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段段詳實的史料,帶著訪學團師生走進那段風云變幻的歷史時空。展廳里,拉薩中學學生主動為武威一中學生解讀藏文版《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武威一中學生則分享著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理解。
拉薩中學高一學生次曲在參觀后感慨道:“對我來說,涼州會盟曾經只是課本中的知識,這次能夠實地來到涼州會盟之地,課本中的內容都生動起來了。”在次曲看來,和武威一中的同學一起交流也讓人非常振奮,“我們來自西藏,他們來自武威,我們相互交流,加深了對彼此文化的了解”。
參觀結束后,在拉薩中學學生的帶領下,大家跳起了象征著團結與友愛的藏族傳統舞蹈——鍋莊舞。隨著歡快的旋律響起,藏族學生耐心地示范舞蹈動作,其他人隨之跳起略顯生澀的舞步。兩地學生手拉手圍成圓圈,舞步交織,歡聲笑語回蕩在白塔旁。
來到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紀念館,泛黃的鐵鍬、斑駁的煤油燈、手繪的治沙地圖,把大家帶回到40年前的風沙現場,講述著“六老漢”三代人40年如一日扎根荒漠、接力治沙的感人事跡。“當年這里‘一夜沙埋墻,驢踩房頂糧絕收’,六位老漢按下紅手印,誓把荒漠變林海。”講解員講述第一代治沙人“地窩子里啃干饃”“黑風暴中護樹苗”的故事時,不少學生紅了眼眶。拉薩中學高一學生趙魯晨說:“站在八步沙林場前,我仍然可以想象40年前黃沙漫天的荒蕪。三代治沙人用鐵鍬與信念,在荒漠中種下希望。草方格鎖住流沙,梭梭樹倔強生長,‘沙漠變綠洲’的奇跡讓我震撼。”
走進天梯山石窟,師生們近距離觀摩了斑駁滄桑的洞窟與佛像。面對第13窟高達28米的唐代坐佛,大家驚嘆于古代工匠“依山造像、渾然天成”的智慧。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怡濤在石窟遺址現場開設露天講堂——“為何殘損的石窟依然值得傾力保護?”他以天梯山為例,深入淺出地闡釋石窟作為“立體史書”所反映的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傳播等多方面的價值,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
當夕陽為天梯山鍍上金邊,師生們帶著對文明的敬畏與思考踏上返程。古老石窟的文化歷史,正在年輕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記。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西藏分團志愿者高凌說:“此次‘探尋涼州會盟之路’活動,串聯起青藏鐵路、涼州會盟紀念館、八步沙林場、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博物館等地標。我們循著先輩的足跡,在歷史現場觸摸文明脈動,于山河之間讀懂家國情懷。”
- 2025-04-14中國科幻,如何答好“未來之問”
- 2025-04-14中華經典資源庫、古漢語大語言模型等成果涌現 生僻字更易輸入
- 2025-04-11走入《洛神賦圖》的數字畫境
- 2025-04-11《華夏日常生活史》:走進古人生活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