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臺上,各類減肥經驗帖鋪天蓋地:“21天狂瘦20斤,親測有效”“一周暴瘦15斤,不運動不節食的懶人減肥法”“跟著這個食譜吃,月瘦30斤不是夢”……這些極具沖擊力的標題,就像一個個強力磁石,吸引著那些渴望瘦下來的人們。然而,這些減肥經驗帖,真的是一些熱心網友和網紅無私分享的嗎?記者調查顯示,其背后暗藏著不為人知的生意。
“月瘦20斤”“一周掉秤10斤”……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素人減肥帖隨處可見。《法治日報》調查發現,這些看似真實的“經驗分享”,實為一些商家操控的營銷劇本:或是用小號自導自演、偽裝成素人(普通消費者)進行測評,或是雇用水軍刷評營造虛假口碑,最終將消費者引入假貨橫行的私域交易鏈。受訪專家指出,當減肥帖變異成為新型“殺豬盤”、當健康訴求異化為商業獵物,這場戰役不僅關乎個體權益,更是對網絡空間治理能力的考驗。
“經驗分享”暗藏玄機,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就拿減肥經驗帖來說,我們常常能看到諸如“21天狂瘦20斤,親測有效”等極具吸引力的標題。這些帖子在社交平臺上鋪天蓋地,吸引著眾多渴望瘦下來的人們。它們看似是無私的分享,實則背后有著不為人知的生意,甚至是故意夸大效果,誤導消費者。
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減肥領域,在其他領域也屢見不鮮。比如一些所謂的“職場經驗分享”,背后可能是為了推銷一些培訓課程或咨詢服務;一些“育兒經驗分享”,可能是為了帶貨相關的圖書、玩具等。這些“經驗分享”者,打著幫助他人的幌子,實則為自己的私利做著宣傳。
暗藏玄機的“經驗分享”不能再“暗流涌動”了,網絡監管部門的“抽絲剝繭”至關重要。破局之道在于構建“監管—平臺—消費者”防火墻。建立“減肥產品數字指紋庫”,在外包裝附上二維碼追溯真偽;對社交平臺減肥帖實施“AI標注+人工復核”雙重審核,如有商業推廣屬性須明確標注;將三級分銷模式納入傳銷打擊范圍,涉案賬戶凍結資金優先賠償消費者。要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界定合法的經驗分享和非法的商業宣傳,對那些打著“經驗分享”名義進行招搖撞騙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社交平臺自身也應肩負起責任,要加強對內容的管理和審核。作為消費者,面對各種“經驗分享”時,不要盲目相信,要多思考、多判斷。
“經驗分享”本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成長和進步,但如果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就會變成欺騙消費者的工具。我們不能讓這種現象繼續“暗流涌動”,必須采取措施,讓其回歸本質。別打著“經驗分享”的名義招搖撞騙了!(郭元鵬)
- 2025-04-17蘭州公交集團開通足球賽事公交專線
- 2025-04-16未來一周,甘肅多冷空氣活動
- 2025-04-01清明假期高速公路實行免費政策
- 2025-04-01蘭州水上公共巴士今日恢復運營






